4008-269-289
Add:浙江省仙居县步路·西炉
Email:jxzwine@163.com
Fax:0576-87911666
  • > 饮料行业的增长点在哪儿?

    ——转自中国报告网 2016年12月28日       

          

           饮料的黄金期真的过去了吗?自2001年以来,我国饮料市场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至2015年,我国饮料年产量已接近1.5亿吨,市场规模达到全球第一。然而,这一高增长态势在2014年迎来拐点,今年更是冷风劲吹,饮料企业上半年营收普遍下滑。近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饮料行业市场现状和前景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经济大环境疲软以及消费者饮食习惯的变化使得饮料行业将持续面临考验,但低热量饮料和健康营养、活菌型含乳饮料等品种前景看好。

      上半年营收普遍下滑

      统一企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公布的2016年中期报告显示,今年前6个月,该公司人民币收入为117.13亿元,同比下跌2.4%;毛利由去年同期的37.8%下降至36.9%。在饮品业务上,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共收益人民币74.480亿元,较去年同期衰退8.2%。

      另一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今年第二季度在中国的果汁销售额降幅达到两位数,可口可乐饮料销售额降幅也达到个位数。而今年4月可口可乐公司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在中国市场的整体销量下滑2%。

      维维股份一季度财报也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同比减少12.87%。

      面对销售下滑的现实,统一在秋季推出一款主打功能性饮品市场的中式水果草本饮品。而据英国媒体报道,可口可乐公司正在改组其业务,出售其在美国以及全球的瓶装业务,转而专注于研发生产饮料使用的浓缩汁。

      受健康消费观念和气候的影响,目前各大超市的饮料销售都较为平淡。报告认为,今年下半年饮料消费需求或依旧疲软,饮料市场增速压力较大。

      寡头格局或将加速

      报告指出,整体产能过剩必然催生饮料企业并购,从而加速饮料业的寡头格局。此前饮料行业的并购均为“大鱼吃小鱼”,并购是为了拓展某个品类或是加强渠道,而未来饮料企业之间的并购将转向巨头间的并购。报告显示,近两年发生的国内饮品行业的资本并购至少已有13起,国际巨头之间的并购也在悄然发生。

      7月7日,全球最大的酸奶生产商法国达能表示计划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有机食品生产商WhiteWave,此次收购预计于今年年底完成。由于WhiteWave此前与蒙牛在中国合资推出植物蛋白饮料,达能又是蒙牛的第二大股东,因此业内人士预计此项收购将加速达能与蒙牛在中国植物蛋白饮料领域的布局。

      2016年,红牛饮料中国运营商华彬集团以1.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挪威高级瓶装水制造商Voss50%以上的股权,宣布将这一高端瓶装水品牌引入国内。目前该品牌水的售价在每瓶20元左右。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高端水的市场前景看起来很美好,但现阶段的需求并没有太大,在依云称霸的高端水市场,每瓶售价20元的Voss前景堪忧。

      与华彬集团并购Voss一样,此前饮料行业的大多数并购是对品类的补充。2015年4月,可口可乐宣布以4亿美元的现金全资收购厦门粗粮王饮品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此举被看成是可口可乐急于拓展非碳酸饮料业务的表现。不过由于并购品类过于小众,此项并购并没有给可口可乐带来太大的市场影响力。

      2014年3月,汇源果汁宣布以1.18亿元收购三得利食品公司100%的权益及三得利贸易50%的权益。汇源果汁称,与三得利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促使公司产品组合多元化,从而开拓市场,特别是茶及咖啡饮料市场。

      报告指出,饮料企业间的并购合作可以缓解整体产能过剩的现状,但并购重组又加速了饮料业的寡头格局,行业竞争门槛也将大幅提高。此外,行业内的资本并购还呈现出向高端、健康饮品市场发展的迹象。

      两类饮品逆市上扬

      近两年,近水饮料市场新品推出不断,增幅也较去年更高,未来将出现符合消费升级趋势及口味需求的创新产品,新品类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近水饮料是指配方以水分、维生素、微量矿物质为主,颜色近乎半透明,比水更有味道,又不像碳酸饮料、茶饮料那么浓郁的饮料类型,也称“清淡饮料”。近水饮料从问世到实现20倍增长仅用了3年时间,我国近水饮料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大发展在即。目前我国近水饮料人均消费量约1.2公斤,初步测算行业爆发后市场空间将达415.8亿元,比目前的131亿元具备近300亿元的市场增量。

      报告还显示,在整体疲软的情况下,即饮咖啡饮料市场增速明显,总体销售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5%。目前全球咖啡豆销量约为每年800多万吨,并且保持每年2%的增速,中国约占市场销量的1/20,我国咖啡消费以每年15%—20%的幅度增长。我国目前人均年咖啡消费量仅为5杯,而日本和韩国年人均消费量约为300杯,世界平均值也在240杯左右。巨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咖啡消费大国,咖啡市场潜力仍然不容小觑。

      目前国内即饮咖啡市场的参与者有雀巢、星巴克、统一、伯朗、康师傅、麒麟等。其中雀巢和统一在国内即饮咖啡领域已发展多年,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良好的市场基础。从价格来看,雀巢、统一雅哈、伯朗等品牌的即饮咖啡均在4—7元的定价范围内,可以预见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 > 食品产业将在经济新常态下平稳运行

    ——转自中国报告网 2016年12月28日

     

             2016中国食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北京举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要依靠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转型升级促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如何准确了解和把握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抓好创新驱动和实现转型升级,是我国食品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必须紧抓的发展机遇。近日在北京举办的2016中国食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多个经济智库、食品领域的专家,对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区域经济下的食业发展、食品产业和食品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趋势等话题各抒己见,为行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信息。

      经济与食品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如果分析我国经济与食品产业之间的关系,大到宏观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小到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食品价格波动,可以说经济与食品密不可分、相互影响。近年来,我国食品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波动相比,一直保持着平稳运行。一方面因为人们离不开“吃”,食品是永恒的行业;另一方面,食品经济增长取决于城镇化发展进程、人们购买食品商品化程度、收入的增长水平和收入中购买食品的比例。

      有分析称,中国经济增长从“十二五”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今年1—9月,食品产业经济增长与整个工业经济增长持平,约增长6%。对此,中国社会与科学院经济学部副部长吕政给出原因。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未来2049年建国100年,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可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大到强”12个字概括。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中速增长的同时,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大规模基础设施增速放缓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已进入后期,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过剩,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结束。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某企业家发现,海上集装箱运输大多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如家用电器、服装等,一部分集装箱都是空着运回国。于是他在美国投资了牧场做苜蓿草,利用海上集装箱运输苜蓿草到国内,运费远远低于国内汽车集装箱的运输费用。这既解决了饲料问题,又节约了运费,有很大的商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问题可能不在下游的食品加工,而是上游原料的供应不足。

      进出口贸易从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经济出现下行,但预计到2020年,中国经济可能依然保持6.5%的增长速度。

      吕政强调,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就是要优化经济结构的存量,改革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方面,要促进土地向种田大户和家庭农场集中,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并降低农村土地流转成本;要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分工,发展农业产前、产后、产中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训农民,使他们转变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农民。

      区域一体化为食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的食品产业。

      刘勇介绍,食品产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2015年我国食品产业主营业收入约10万亿元,占工业的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当。但结构存在差异,我国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产值仅为农业产值的1/3,加工程度较低;餐饮业主营收入近2万亿元,为食品产业的1/5,与发达国家持平。

      “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关键要素,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三个层次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成效,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是企业,要树立企业的创新精神。刘勇提出,区域一体化为食品产业、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消除地方保护,扩大食品产业市场需求总量,满足人们对食品多样化的需求;促进食品工业企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提高产业集中度、集群化、系列化水平。同时,为满足人们对产品优质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应紧抓农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提高食品加工深度和附加价值。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附加值来源于差异化创造附加值、信息不对称创造附加值、心理价值创造附加值。对此,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专家委员会韩志辉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既抓住了核心,又“接地气”地为食品企业打造高附加值品牌提供了有效参考。如何创造产品的高价值?他表示,寻找高端消费群体,区隔竞争品牌视线差异,增加食品包装信息以及重复消费、形成消费文化是核心思路。以“冰糖雪梨”为例,某家食品饮料企业研发新产品,创新一个品类“冰糖雪梨”并大力投入推广,然而局部市场刚刚形成热点,行业内其他企业纷纷推出“冰糖雪梨”,以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同点覆盖力、广告传播力等,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市场。所以品类不是品牌,品牌如何再造价值值得食品企业思考。